網頁
- 網頁簡介 About
- 蝸牛生態簡介 Ecology
- 各科圖片連結 Family-Pictures Index
- 生物地理區Biogeographic Realm
- 芝麻蝸牛科 Diplommatinidae
- 豆蝸牛科 Pupinidae
- 山蝸牛科 Cyclophoridae
- 䗉蝸牛科 Helicinidae
- 芝麻䗉蝸牛科 Hydrocenidae
- 斷殼蝸牛科 Truncatellidae
- 耳螺科 Ellobiidae
- 山椒蝸牛科 Assimineidae
- 罌粟蝸牛科 Carychiidae
- 皺足蛞蝓科 Veronicelloidae
- 拉索蛞蝓科 Rathouisiidae
- 牙蛹蝸牛科 Vertiginidae
- 螄蝸牛科 Corillidae
- 高山蛞蝓科 Anadenidae
- 內齒蝸牛科 Endodontidae
- 錐塔蝸牛科 Pyramidulidae
- 野蛞蝓科 Agriolimacidae
- 鼈甲蝸牛科 Helicarionidae
- 粟蝸牛科 Punctidae
- 蛹蝸牛科 Pupillidae
- 黏液蛞蝓科 Philomycidae
- 琥珀蝸牛科 Zonitidae
- 錐蝸牛科 Subulinidae
- 內溝蝸牛科 Strobilopsidae
- 蚤蝸牛科 Tornatellinidae
- 絲鼈甲蝸牛科 Ariophantidae
- 歐洲蛞蝓科 Arionidae
- 非洲大蝸牛科 Achatinidae
- 菜種蝸牛科 Acanthinulidae
- 椎實蝸牛科 Succineidae
- 扭蝸牛科 Streptaxidae
- 煙管蝸牛科 Clausiliidae
- 擬煙管蝸牛科 Enidae
- 笠蝸牛科 Trochomorphidae
- 南亞蝸牛(總)科 Camaenidae
- 盾背蛞蝓科 Limacidae
- 陸生渦蟲 Flatworms
- 圖文工具箱
2022年4月9日 星期六
台灣的外來種蝸牛引入歷史雜談
2018年搬家文章
前言
台灣的外來種蝸牛只有少數是因食用目的和生物防治而引入,大部分都是隨生鮮農產品夾帶進來的。有些僅對農產品或人類衛生安全造成危害,有些則可能威脅到原生物種,引入任何生物到非原生地都不可不慎。
首先介紹有明確引入目的和記錄的物種,其他則是隨農產品夾帶進入的入侵種或歸化種
非洲大蝸牛 (Achatina fulica)非洲大蝸牛科 Achatinidae
原產地:非洲東部
引入時間:1932年
引用目的:食用
入侵影響:對農業尤其葉菜類的危害,生食會感染廣東住血吸蟲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影響區域: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城市區、農墾區、森林邊緣、道路邊等溫暖開闊環境。
介紹:
最有名的就是原產於非洲東部的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是在1932年下條久馬一教授因食用目的從新加坡引進台灣。但隨後非洲大蝸牛驚人的繁殖力和適應力很快就隨著人類的農業活動在台灣低海拔地區擴散開來,因為會啃食農作物(尤其是葉菜類)而成為重要害蟲。非洲大蝸牛的繁殖力相當驚人,一年可產卵五到六次,每窩20顆,年產量約100顆,加上長到一定大小後殼變得相當厚而缺乏有效天敵,又是多年生(飼養約五到六年,野外可超過十年,長到超過二十公分)讓他們生生不息。(主要還是能適應人類活動區,就可以藉由人類頻繁的遷移活動快速擴散。)還好他怕冷和茂密的天然林相,幾乎只出現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森林邊緣和農墾區,因為與原生蝸牛棲息環境重疊不大,目前還沒有明確觀察到會影響到原生蝸牛。
玫瑰蝸牛 Euglandina rosea (Ferussac, 1818)(引入失敗)扭軸蝸牛科 Spiraxidae
原產地:北美洲東南部,佛羅里達一帶。
引入時間:1959年,農業局(請參閱植物保護學會會刊的參考文獻)
引用目的:肉食性天敵,控制非洲大蝸牛數量
入侵影響:在台灣引入失敗,但在熱帶太平洋島嶼造成大量原生蝸牛滅絕。帶源廣東住血吸蟲。
影響區域:略。
外形特徵:殼長錐形,淺褐色略帶灰色,殼長60~70 mm,殼寬20 mm,觸角很長
介紹:玫瑰蝸牛的引入是為了抑制非洲大蝸牛數量,結果成效不佳卻造成許多地區的原生蝸牛大量減少。他們會追蹤蝸牛爬行留下的黏液,除了在地面活動也會爬上樹吃樹棲性蝸牛。捕食的方式對大型蝸牛會鑽入殼內小型的則直接咬破殼。玫瑰蝸牛也有體型上的優勢,因此幾乎沒有蝸牛是他的對手。島嶼生態系的天敵種類少,經過長期演化的特有種蝸牛可能傾向長壽和繁殖力低,也無有效防禦的方式。
迦納蝸牛(Gonaxis kibweziensis)(引入失敗)扭蝸牛科 Streptaxidae
原產地:非洲肯亞
引入時間:1967年
引入目的:肉食性蝸牛,作為防治非洲大蝸牛
入侵影響:在台灣引入失敗,在熱帶太平洋和印度洋島嶼造成原生蝸牛滅絕。
外型特徵:外殼半透明白色,橢圓形,15-22 mm寬。
介紹:
1967年為了防治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農委會曾引進肉食性的迦納蝸牛(Gonaxis kibweziensis),後來可能缺乏飼養經驗而失敗,但是網友在2000年在新竹縣竹東記錄過數枚死殼。
沒有找到原始文獻。
扁蝸牛
錐蝸牛科
高音符絲鼈甲蝸牛
馬丁氏鼈甲蝸牛
XX鼈甲蝸牛
雙色草包蝸牛
光滑野蛞蝓
網紋野蛞蝓
皺足蛞蝓
雙線蛞蝓
繡花蛞蝓
雙線歐洲蛞蝓
等陽高山蛞蝓
瓦倫列西蛞蝓
補充資料:
福壽螺是在1980年因為食用目的引入台灣,但不僅沒有食用價值,還造成稻田危害。
參考資料:
全球入侵種資料庫 http://gisd.biodiv.tw/details.php?id=92林務局森林悠遊網 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forestpaper/WebShow_01.aspx?SID=738&Page=1
植物保護學會會刊(1960) Vol.2-2, P.39-43 http://www.pps.org.tw/Web/Home19.aspx?OrgID=%2fVZH2Nj3E90%3d&PageWebID=Mx9qjHvI044%3d
迦納蝸牛。原始文獻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d/17/40.html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test001
來看看google drive當圖床會怎樣
-
(手機請用網頁版開啟) 台灣本島及離島的陸生軟體動物(Mollusca)依照臺灣陸生蝸牛圖鑑(三),去除僅出現在潮間帶的物種,共計35科以上,種類包含:蛞蝓、半蛞蝓及蝸牛,棲息環境從海岸林至陸地上,體型則從不到2mm到超過5公分殼寬的都有。各科物種和物種介紹詳見科名連結。 各科圖...
-
蝸牛的簡單定義: 能離水生活一段時間的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生物。常見包含有殼的蝸牛和無殼的蛞蝓。在分類學上包含多數的有肺類軟體動物,以及少數幾科的前鰓類軟體動物。(註) 有些生活在潮上帶的螺貝類,因為能適應較劇烈的水分和鹽分變化,也會出現在海岸林或河口沿岸樹林的離水...
-
2020年搬家文章 筆者將台灣島及鄰近島嶼的蝸牛分成八大生物地理區系 ◆北部地理區(雪山山脈北段,大漢溪~蘭陽溪+基隆嶼) ◆西北部地理區(雪山山脈南段,大漢溪~大安溪) ◆中西部地理區(大安溪~濁水溪) ◆西南部地理區(濁水溪~高屏溪) ◆西南南地理區(高屏溪~枋山溪+小琉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