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笠蝸牛科 Trochomorphidae

台灣本島和蘭嶼有一屬五種。
生態棲位除了褐色笠蝸牛偏好棲息在林下較開闊乾燥的相思樹和竹次生林,其他種類偏好環境較自然的潮濕朽木和樹根、樹洞。

笠蝸牛屬 Videnoida

光澤笠蝸牛Videnoida pellucida (Pilsbry & Hirase, 1906)
10.8mm SW/5.3mm SH
模式產地:高雄甲仙(寶斗山)
分布:高雄荖濃溪以南到花蓮太魯閣、蘭嶼。是台灣體型最小且最扁的笠蝸牛科物種。極薄質的殼內部外套膜呈黑色,也與其他物種不同。

平笠蝸牛Videnoida shermani (Pfeiffer, 1866)
模式產地:台灣
~待確認

圓笠蝸牛Videnoida haenseli (Schmacker et Boettger, 1891)
模式產地:墾丁南岬
因為恆春半島是一般認知的光澤笠蝸牛分布區,雖然命名較早具有優先性,但是形質描述不符。是一個疑問種。

台灣笠蝸牛Videnoida formosana (Pilsbry & Hirase, 1906)
模式產地:高雄甲仙(寶斗山)
分布範圍:
荖濃溪以北至花蓮壽豐都有外觀類似的物種。目前可以推測此為分布在荖濃溪以北的物種。與分布在荖濃溪以南的光澤笠蝸牛在荖濃溪一帶有交界。

褐色笠蝸牛Videnoida borealis (Moellendorff, 1888)
15-18mm SW/7-8mm SH
分布範圍:台灣北部、中國。
實際分布:臺北盆地周圍山區、林口臺地邊緣、觀音山等。在烏來和東北角與廣義的台灣笠蝸牛交界。

目前只有 Videnoida borealis 褐色笠蝸牛和 Videnoida pellucida 光澤笠蝸牛有較確定外形和分布區域,其他的作為台灣笠蝸牛複合群。需要各地的遺傳樣本重新釐清地理親緣關係。

 
日本分布一屬三種,從鹿兒島到八重山群島。可能跟台灣的有地理親緣關係。長得很像褐色笠蝸牛以外的物種。
琉球群島:
オオカサマイマイ(狼傘蝸牛) Videnoida horiomphala (Pfeiffer, 1854)
分布:薩摩半島至沖繩本島,但是在吐噶喇群島(Tokora)、屋久島、種子島沒有紀錄。
http://www.okinawa-kaeru.net/wild/snail/ookasamaimai-4.html
http://bigai.world.coocan.jp/pic_book/data52/r005176.html
http://www.okinawa-kaeru.net/wild/snail/ookasamaimai-3.html
タカカサマイマイ(鷹傘蝸牛) Videnoida guldiana (Pilsbry, 1901)
分布:種子島、屋久島、口永良部島、口之島、奄美大島。
形態描述:體型較小、殼高。
ツヤカサマイマイ(光澤傘蝸牛) Videnoida carthcartae(Reeve, 1854) 
圖: https://blog.goo.ne.jp/miracle_nature_amami/e/58f9058e2452d9fe22aba9551878b951
分布:石垣島、西表島、與那國島,宮古島已經看不到。
形態描述:殼底面光滑,臍孔邊緣較鈍。
http://bigai.world.coocan.jp/pic_book/data53/r005209.html
參考文獻: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3%82%AA%E3%82%AA%E3%82%AB%E3%82%B5%E3%83%9E%E3%82%A4%E3%83%9E%E3%82%A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test001

 來看看google drive當圖床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