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5日 星期三

栗蝸牛Satsuma nux (Möllendorff, 1883)(舊文)


栗蝸牛Satsuma nux (Möllendorff, 1883)
南亞蝸牛科 Camaenidae
栗蝸牛是一種台灣西部低海拔常見的特有種蝸牛,種小名nux 描述其外型像堅果。他是相當耐旱且適應低海拔丘陵農墾區的蝸牛,例如在:大肚山、八卦山、芎林、林口臺地等地方都有分布,最北只分布到台北盆地南邊。部分臺北盆地的紀錄可能為橡實蝸牛(Satsuma sphaeroconus)亞成體之誤判,例如:芝山岩、坪林,等。


台中大坑



分類架構:
在台灣本島或這屬在東亞島弧的分布範圍內,長相類似的物種還不少,也讓這屬的分類處理還在陸續進行。皺栗蝸牛(Satsuma sericata)為栗蝸牛同一支系的北部地區種(大約在新竹以北),然而除了地理上有遺傳分化,外形和生態棲位皆相似,不確定在交界區是否保持基因交流,或可先視為北部亞種,需要更多分類證據來支持。

形態變化:
栗蝸牛形態的個體差異或小族群特徵在殼形、殼皮顏色、軟體顏色的變化稍大。殼皮可分為:淺褐色、深褐色、紅褐色、紫褐色。殼形有高矮、大小的變化。成體殼皮下緣加厚外翻的殼唇特徵,有些個體如橡實蝸牛有明顯的曲折,顏色也從瓷白色到紫紅色。殼形大小、厚薄,殼面光亮或霧面等,也存在個體差異。

海拔分布(N: 0-1700H/ W: 0-2300H):
中海拔最高紀錄分布到翠峰(2300H)、北桃交界(1690H),但是在低溫下的活動力和生長速度不如低海拔溫暖的狀態,或許因此到海拔1000H以上的中海拔,生物量就少很多。中海拔個體普遍殼較高、殼面和軟體呈深色。


(中)中海拔殼皮斑駁的老熟個體
形態相似的共域物種:
1.橡實蝸牛(Satsuma sphaeroconus)亞成體
2.斯文豪氏大蝸牛(Nesiohelix swinhoei)亞成體
3.台灣栗蝸牛(Satsuma formosensis)(左旋)
4.台灣絨蝸牛(Trichochloritis hungerfordianus)
5.高橋氏栗蝸牛(Satsuma takahasii)亞成體
6.薄菱蝸牛(Satsuma mellea)
7.圓菱蝸牛(Satsuma succincta amblytropis)
8.小菱蝸牛(Satsuma succincta)
9.恆春栗蝸牛(Satsuma longkiauwensis)
10.盾蝸牛屬(Acusta)亞成體
11.笠蝸牛屬(Videnoida)亞成體

栗蝸牛Satsuma nux (Möllendorff, 1883)
形態描述:殼高20-26 mm,殼寬24-33 mm,殼中型、右旋,圓錐形。殼面淡褐色至紫褐色,縫合線不明顯,體螺層周緣具有一細小、深褐色橫帶,殼表具有纖細之生長紋,體螺層周緣圓滑。殼口為廣橢圓形,成體增厚而外翻,下唇平展,稍微內陷。殼臍深窄而明顯,部分被殼口外翻的軸唇緣所遮蓋,具有呈現紅褐色斑點。齒舌型:48+C+48。
棲息環境:林緣至林內,落葉堆至森林地被灌叢。
生態習性:半樹棲性,雜食偏植食,有食腐性。二年生,繁殖季在春夏季,每窩卵約十多顆(野外記錄一筆資料是13顆),人工飼養夏季27℃孵化時間約三週。常在下雨後爬到灌叢活動。
分布區域:台灣西部2300公尺以下之山區,新竹南部至屏東北部。



彰化八卦山

苗栗鯉魚潭水庫

台中橫嶺山

苗栗獅頭山
姊妹種(北部亞種):
皺栗蝸牛Satsuma sericata (Kuroda, 1941)
形態特徵:殼高22-26 mm,殼寬25-33 mm,殼形與栗蝸牛相似,但殼質較薄,螺塔較高,螺層較突,體螺層周緣較圓滑,底層較圓滿。殼皮呈草黃色至淺褐色,殼紋較緻密,呈明顯波浪狀,殼軸更為垂直,外唇緣更為外翻,殼唇白色。臍孔深而開放,臍孔周緣無深染色彩。(目前觀察只有殼唇瓷白色是北部群的穩定形態特徵,中西部族群則具有多樣性。)
生態習性:半樹棲性,雜食偏植食,有食腐性。二年生,繁殖季在春夏季。常在下雨後爬到灌叢活動。
分布區域:台灣西北部海拔1700H以下山區,新北市山佳、八里、土城、桃園市、北橫沿路、新竹縣北部。古老文獻記錄蘆洲新莊也有,最近在觀音山也有發現,我猜應該林口台地東側這類岩質的環境都有。



新竹內灣

桃園小烏來

新北土城

桃園鶯歌
生活史階段
栗蝸牛屬大部分紀錄都會利用雨季作為繁殖季集體交配、產卵,隨後死亡。從少數觀察實驗知道孵化時間和亞成體成長速度跟環境溫濕度有關,推測為1.5~2年生,中海拔的則為多年生。


卵期。直徑約3~3.5mm,13顆在落葉堆中發現(台中霧峰)


幼體期。剛孵化的個體殼淡黃色。

直徑10mm亞成體。殼稜明顯。外套膜深紫色。(新竹芎林)

來一隻橡實蝸牛亞成體做比較,殼較高。他們都很常攀爬在姑婆芋、風藤和山棕葉背,另外他們空間分布重疊的區域栗蝸牛很少地方有記錄,大部分看到的都是橡實蝸牛(北橫至栗蝸牛的北界)。

接近成體,殼稜仍明顯,殼口沒有加厚外翻。(桃園鶯歌)

成體的交配期在春夏之交的梅雨季開始至夏末,繁殖季末期會看到大量不到一公分的亞成體和少數殼皮斑駁的老熟個體。(台中霧峰)


參考資料:
栗蝸牛,台灣陸生蝸牛資訊網http://landsnail.biodiv.tw/pages/420
皺栗蝸牛,台灣陸生蝸牛資訊網http://landsnail.biodiv.tw/pages/423
學者和蝸友之討論與經驗分享

凌晨2: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test001

 來看看google drive當圖床會怎樣